

十月的雪域高原,清早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闪耀着银光。清晨七点,美朵曲桑已经站在标准化快递站的分拣区。红色的工服袖口挽到小臂,手里的扫码枪“嘀嘀”响个不停,一边快速核对包裹信息,一边用汉藏双语叮嘱分拣员:“隆子镇的虫草记得要装防震箱,阿佳的酥油得贴‘易碎’标……”
这位28岁的藏族姑娘,在这个海拔高、含氧量低、条件艰苦的高原上,从一间没水没电的毛坯房起步,用三年时间建起标准化快递站,她不仅让“京东211时效”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更让数以百吨的虫草、松茸走出高原,成了牧民口中“比牦牛还可靠”的快递站长 。
“物流是吃苦的行业,你一个女孩子坚持不下来的。”2016年,美朵曲桑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选物流管理专业时,身边的质疑声从未间断,就连家人都劝她换个轻松的专业。可她始终铭记专业老师的话:“当你害怕的时候,就用真诚回应。”她反复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看着包裹准时送到人手中时,对方眼里的光?答案是肯定的。2018年京东物流来校招聘,她毫不犹豫报了名,从实习生到拉萨站点副站长,一干就是三年。
2022年初,京东计划在山南建配送站,美朵曲桑几乎没犹豫就递交了申请,到了实地才发现,在山南从事快递行业,远比想象中难——所谓的“站点”只是间毛坯房,连张桌子都没有;当地人觉得快递员又累又不稳定,即便有“五险一金”,也没人愿意来。
美朵曲桑并未退缩。白天,她揣着登记表守在县城路口,拦下路过的货车司机反复询问:“要不要找份稳定的工作?”为了谈个房源,她提着酥油茶一次次找房东沟通;晚上就留在毛坯房里,就着泡面整理物料、规划配送路线,累了就靠在墙角稍作休息。整整两周,她终于凑齐了5个人。2022年6月,当第一辆京东物流货车驶入站点时,美朵曲桑拍下照片发朋友圈:“质疑就像耳边的风,你跑得越快,风就越追不上你!”
然而相比建站点,配送路上的苦更难以承受。高海拔的环境下,体力消耗远超平原,强烈的紫外线将她的皮肤晒得黝黑,冬日寒风凛冽,如刀割般刮在脸上,手上满是冻疮。一次去180公里外的隆子镇送货,半路突降大雪,路面结冰,车轮一个劲打滑。美朵曲桑只能下车,推着满载货物的车徒步前进,积雪灌进鞋子,脚冻得没了知觉。可当她把包裹交到洛桑大爷手里时,老人拉着她的手连连道谢,还硬塞给她一袋风干肉。还有一次,松茸采挖季,一位老阿妈特意留了一小袋最新鲜的松茸等着她,说“姑娘跑这么远送快递,得吃点好的”。这些温暖,她都记在心里。
如今,山南市京东快递站点早已今非昔比:团队从5人扩充到近20人,日均单量从十几单涨到数百单,3年间总单量翻了10倍,“京东211时效”成了牧民口中的奇迹——原本要五六天到的包裹,现在最快当日就能收到。地域间的物流差距被逐渐抹平,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不断丰富着山南地区群众的日常生活,数以百吨的虫草、牦牛肉通过高原特产“搬运工”的手走向全国,牧民们终于实现了买得到、送得到、寄的走的便捷生活。“以前我们总望着山路上的车往外开,现在终于等到快递车开进来……”村里的牧民笑着对美朵曲桑说。
前不久,她入选《2024-2025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推荐人选》,美朵曲桑又增添了一个新身份。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开学典礼演讲时,面对2000多名学弟学妹,她笑着说:“大学教给我的不是干什么活,而是如何把活干好、干出价值。青春不怕质疑,就怕不敢迈步,哪怕摔了跟头,拍拍灰继续走,每一步都是成长。”风掠过高原,吹着她被烈日晒红的脸颊,就像那朵她画在笔记本上的格桑花,在雪域高原的阳光下,绽放出最耀眼的青春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