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喀则市萨嘎县夏如乡岗拉村,有这样一个青年,历经二十二载岁月,从雪域高原的懵懂少年,蜕变成了手握40余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竞赛奖项并获得保研资格的追梦人。他便是西藏民族大学2022级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旦增顿珠。
他带着“高原智能牧场”的科创成果,怀揣着扎根讲台的教育热忱,正用知识与热爱,为雪域高原的教育事业播种希望。
家人的支持与好奇心的探索,是他成长的伏笔
岗拉村的田野与群山,是旦增顿珠小时候的天然游乐场。他自幼便对“动手改造”充满热情,改装滑冰板体验速度与激情,给自行车加装小音响增添乐趣,每一次稚嫩的尝试,都离不开父母无条件的支持。“我的父母虽然没读过太多书,但他们却用行动教会了我最宝贵的道理——喜欢的事情,就要全心全意、坚持不懈地去做。”这份质朴的支持,如种子深埋心底,成为他日后追逐梦想的底气之源。
在广袤的高原上,自然万物都是他的探索对象,山间的溪流、草原的生灵、天空的星辰,都点燃着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这份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在家人温暖的目光中不断滋长,为他日后踏上科创之路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荣誉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
2022年,旦增顿珠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考入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次年3月,身为班长的他主动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邀请优秀学长学姐分享经验,带领班级同学共同进步,所在班级连续两年荣获“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称号。作为学生会轮值主席,他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策划组织多项校园活动,将创意与热情融入每一个细节,使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创客实验室是他最常驻足的地方。在此,他与代码为伴,与模型为伍,常熬夜调试程序、优化设计,星光见证着他的执着与坚守。“大学并非躺平的温床,而是试错的战场。”这是他始终秉持的理念。从大一时对剪辑软件一窍不通,到连续一周熬夜学习最终荣获微视频大赛校级二等奖;从线上书法大赛到阅读打卡活动,从院级赛事到国家级竞赛,他在一次次尝试中突破自我,在一场场比拼中积累成长。
2024年,旦增顿珠迎来科创路上的重要挑战——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征战全国机器人开发者大赛。他们的参赛项目“高原智能牧场”,凝聚着对家乡发展的深切关注与前沿技术的融合思考。为了在大赛中脱颖而出,他与队友选择暑假留校攻坚,每天骑行七公里往返于宿舍与实验室,中午趴在桌上小憩,晚上常常以泡面充饥,错过饭点成为常态。
备赛的日子里,技术难题接踵而至,团队成员也曾因疲惫而情绪低落,但一句“班长,我马上到”的坚守,指导老师深夜陪伴调试的身影,学院领导推门送来的关心,都成为他们前行的动力。“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我们相互支持、彼此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了真正的成长。”历时一年多的打磨,他们放弃了回家团聚的机会,最终带着凝聚西藏智慧的项目站上全国赛场,斩获全国一等奖的桂冠。
荣誉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这场比赛不仅提升了他的技术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更让他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学会了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在困境中寻求突破。
从崩溃到重生,这场大赛是最棒的“成人礼”
如果说机器人开发者大赛是技术与毅力的考验,那么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则是对旦增顿珠综合能力的全面淬炼。
备赛期间,旦增顿珠正在琼结县教育局实习,团队成员分散各地,无法集中办公,给项目推进带来巨大阻碍。白天,他全身心投入实习工作;夜晚,他挑灯夜战,修改项目计划书、打磨答辩PPT,常常熬夜到凌晨。“计划书改了超过50遍,每一次修改都是对思路的重新梳理,每一次打磨都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他回忆道。
然而,努力并非总能立刻看到回报。在一次专家评审中,他们的项目被指出存在诸多不足,与其他成熟项目相比差距明显,这让旦增顿珠备受打击。“当时觉得自己的付出毫无价值,和妈妈视频时忍不住哭了出来。”妈妈一句“去实习怎么瘦了这么多”的心疼询问,更让他倍感压力。但在指导老师的包容鼓励、团队成员的信任支持下,他重新振作起来,正视自身短板,不断完善项目。
校赛时,他独自从山南奔赴咸阳参赛,与指导老师、团队成员在办公室熬到凌晨三点完善方案;省赛时,他再次从实习地出发,与队友并肩作战,最终斩获省赛金奖;国赛现场,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项目与选手,他沉着应战,展现出西藏青年的风采与实力,成功拿下国家银奖。
“这场比赛教会我的不仅是商业思维和创业能力,更是在崩溃边缘依然选择相信的勇气。”旦增顿珠坦言,备赛过程中,他曾多次与指导老师产生想法分歧,但老师始终以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包容他、引导他;作为13人团队的负责人,他既要统筹规划工作,又要照顾每位成员的情绪,在一次次沟通协调中,他的领导力与抗压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这场大赛,如同一场深刻的成人礼。让旦增顿珠明白,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唯有直面挑战、勇于试错,在困境中坚守,在挫折中学习,才能不断突破自我,遇见更强大的自己。
播种科技火种,让科技教育走进高原
2025年3月,旦增顿珠在山南市琼结县教育局实习期间,开设了两个科创兴趣班。尽管没有明确的授课任务,但他深知高原孩子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希望用自身所学,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
第一堂课上,当孩子们看到机器人听从指令灵活行动时,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双双充满好奇与憧憬的眼睛,让旦增顿珠仿若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使他投身高原教育的决心更加坚定。“我想让更多乡村孩子知道,科技并不遥远,只要有梦想,就能用知识改变命运。”
2025年8月,旦增顿珠带领“雪域小智”团队奔赴玉麦乡小学开展科普活动,为师生们带去科技盛宴与温暖礼物,被校长聘为校外辅导老师。站在讲台上,他耐心讲解3D打印的原理,手把手教孩子们操作设备,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脸上的笑容,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意义——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梦想的点燃。
“我来自农村,深知教育资源的宝贵。”旦增顿珠始终记得自己的根在高原,记得那些像他一样渴望知识的乡村孩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科技教育走进更多高原校园,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今年9月,旦增顿珠被西藏民族大学推优保研至本校,研究生阶段选择攻读小学教育专业,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他希望将教育技术专业的知识与小学教育深度融合,结合西藏地区的文化特色与教育需求,探索适合当地小学生的教育模式与方法。
从日喀则萨嘎县的岗拉村到西藏民族大学的校园,从实验室的深夜灯火到全国赛场的领奖台,从实习学校的讲台到即将开启的研究生生涯,旦增顿珠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这位从山沟里走出的青年,用热爱与坚持书写了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更用责任与担当诠释了新时代西藏青年的模样。
正如他所说:“这条路,从不止步于个人的成长,更关乎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旦增顿珠如同一粒火种,在高原大地上点燃了科技教育的希望之光,也让更多人看到,在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无数像他一样的年轻人,正用知识与汗水浇灌着明天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