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zqnb.cn/Content/weixinlogo.png
第一次见到丹臻群佩,是在深秋的林芝。彼时,他刚以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身份参加了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并主持了两场青
http://www.xzqnb.cn/m/content/2025-11/14/004450.html
《汉文版》 《藏文版》

第11版:人物

李正华:放下教鞭扛钢枪 为国捐躯父子兵

以初心为舟,载民族团结而行

等待处理…

以初心为舟,载民族团结而行

——西藏青年丹臻群佩的口述志

本报记者 实习记者 马雪
2025年11月14日

第一次见到丹臻群佩,是在深秋的林芝。彼时,他刚以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身份参加了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并主持了两场青年交流活动。在笔者看来,他是一个开朗阳光的青年。浅谈后,又增添了真诚纯粹、坚韧通透,既有热忱与担当,又兼具理想主义与务实精神的青年之感,且不时展现出幽默风趣的一面。

从拉萨布达拉宫脚下的童年时光,到在重庆 “孤独”的求学岁月,再到北京、台湾地区的成长历练,这位90后的西藏青年,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串联起不同地域的文化脉络,以口述历史的独特方式,记录着西藏与祖国同频共振的时代故事。

或许,这就是青春的色彩。

“孤独是人的常态,更是高级的享受。”

丹臻群佩的童年记忆里,有用90年代的小霸王游戏机、哆啦A梦等珍藏的玩具邀约伙伴留宿,只为留得陪伴的经历。也正是早年的这份孤单,让他早早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2008年,丹臻群佩在重庆开启内地求学之旅。“川渝味的饮食还是比较适应,但潮湿的气候却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受潮发霉的白T恤、冬天取暖全靠‘一身正气’……从拉萨到重庆,不仅是地理距离的跨越,更是文化适应的挑战。”他记得第一次在学校操场望见中秋圆月时涌起的思乡之情,也难忘绿皮火车48小时硬座旅程中,陌生人在困顿中各异的睡姿。

当然,生活有剥夺,也有馈赠。

在重庆的七年,是丹臻群佩心智成熟的关键期。作为重庆市学联代表、校团委学生副书记、校国旗队长、班长,他在学生工作中锻炼了自身能力;歌乐山脚下的西西弗书店,成了他的精神栖息地。周国平的著作也让他重新认知孤独:“孤独是人的常态,更是高级的享受。”从渴望陪伴到与孤独和解,阅读与实践让这个曾经懵懂的少年逐渐明晰了人生方向。

辽阔的土地生不出狭隘的爱

或许高原的风是磨人的,它粗糙又凛冽,但这并未吹散丹臻群佩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肩负使命的藏族青年的决心。

2015年,丹臻群佩考入中国政法大学;2017年,丹臻群佩获得了赴台湾金门大学交换的机会。作为该校首位藏族交换生,他时常面对同学和老师“是否住在帐篷里”的疑问,而他用一件件真实的故事来打破偏见。

“在进行口述西藏历史的过程中,我看到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从无数个可能性中走向真正想要的确定性”。自那之后,他坚定了“讲述真实西藏”的决心。

2019年本科毕业后,丹臻群佩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选择——分数原本可以进到清北,但他最终前往中国传媒大学攻读硕士,深耕口述历史领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传的口述历史研究资源是国内顶尖的。”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硕士期间,丹臻群佩耗时一年半,独自一人牵头采访、整理,推出了首部西藏班口述史著作《共进与赋能》,书中记录了35位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的西藏班毕业生故事,从全国人大代表到神经科学博士,从企业家到优秀军官,35个人物共同勾勒出西藏青年的成长群像。

一群人的故事,似乎总比一个人的故事更具魅力。这本书不仅被西藏博物馆收藏,部分内容还转化为全国两会提案,更将被翻译成多语种向国际传播。“每一个受访者的故事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我只是做了记录者的工作。”丹臻群佩谦逊地说。

后来,他发起成立全国首个青年法治宣讲团,带着双语模拟法庭走进西藏基层;创办西藏大学生公益协会,坚持“授人以渔”的支教理念,让爱跨越民族边界。这些坚持也让他获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个人事迹被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这世界需要相信爱的人,更需要付出爱的人。“爱是民族团结最大的公约数。”这是作为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丹臻群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小目标”与“大蓝图”

只要是有理想肯斗志的青年,不论他们身处何方,都会“混”得风生水起。面对面聊天的过程中,笔者询问他取得诸多成就背后的秘诀,他的答案是保持初心。

2023年,丹臻群佩以选手身份参加央视主持人大赛。面对千余名竞争者,他表示,“我不紧张,因为我的底气来自西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各族同胞的支持。”对他而言,这个舞台不是为了成名,而是为了向外界展现新时代西藏青年同样代表着未来和希望的新形象。

就这样,这位“非专业主持人”的藏族青年凭借沉稳的表现一路晋级,成为全国15强中唯一的少数民族选手,并获得央视主持人大赛优秀奖。舞台上,他讲述大美西藏的变迁,分享墨脱公路通车十年的发展故事,以自身真实经历打破外界对西藏青年的刻板印象。

或许是因为口述西藏历史得到了较为正面的反馈,他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肩负着一份“必要”的使命。

因此,正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他,在认真完成博士期间所有课程之余,将更多精力投入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中。

谈及未来,丹臻群佩笑着说:“我有一个小目标,活到80多岁,做一个有智慧、天真又有点小调皮的老头。但有一点,我坚信,在我的整个人生中,都会以口述历史为方法,搜集、讲述中国故事的西藏篇章,以民族团结为核心信念,做些利国利民的实事。”

西藏青年报

↑ TOP


按日期搜索
12 2022
 
 
 
 

西藏青年报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