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zqnb.cn/Content/weixinlogo.png
王雪飞(右一)在白那村温室大棚。 山南市琼结县拉玉乡白那村的温室大棚内,一个个菌包正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孕育着一朵朵平菇。琼
http://www.xzqnb.cn/m/content/2023-12/29/001504.html
《汉文版》 《藏文版》

第04版:青春

王雪飞:向下扎根 奋力生长

便民“春风”常吹 惠民服务不间断

等待处理…

王雪飞:向下扎根 奋力生长

本报记者 邢梦雨 汪旭梅
2023年12月29日

王雪飞(右一)在白那村温室大棚。

山南市琼结县拉玉乡白那村的温室大棚内,一个个菌包正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孕育着一朵朵平菇。琼结县拉玉乡白那村包村干部王雪飞介绍:“我们村已经和县里的‘菜篮子工程’对接好了,他们承诺,我们产多少,他们就收多少。”

来西藏工作前,王雪飞原本在老家河北邢台有份稳定工作,因家属在西藏工作,经过反复考虑,2017年她参加考试进藏工作,被分配到山南琼结县司法局。“作为伟大祖国的一分子,建设边疆,挥洒汗水,分外光荣,我也不能给家属拖后腿。”怀着这样的情怀,2021年4月,王雪飞又主动申请到拉玉乡白那村担任第一书记。

上任伊始,白那村的党委书记就因病逝世。面对困局,王雪飞迅速应对,与村两委班子交心谈心,选举产生了村党委书记。为保障新书记能够得心应手地推动工作开展,王雪飞和新书记入户走访全村村民,为新书记“开小灶”,手把手带领书记熟悉党务工作、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到一年时间,村党委书记可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党建述职。“作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核心任务是抓好村级班子建设,不断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帮助村里解决发展难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解决基层问题、化解基层矛盾,促进和谐稳定,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王雪飞深深地感到,农村是锻炼人才的舞台,农村工作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是历练年轻人品行、磨砺年轻人意志的宝地,是年轻人茁壮成长的重要一课,她也深刻认识到了驻村工作的责任与挑战。

给村里配齐班子后,王雪飞又把注意力转移到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上。白那村当时的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只有砂石厂每年的10万元租金,而且王雪飞到任的当年就是租约的最后一年,这就意味着第二年开始白那村将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窘境”。为了快速摸清白那村的情况,刚到村里的前几个月,王雪飞几乎白天晚上都“泡”在老乡家里。就这样,村里的情况很快被她摸得一清二楚。在多方考察调研后,王雪飞把村子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放在了温室大棚上。

在白那村,有9座温室大棚,受土壤质地、气候环境、租赁回报等因素影响,此前的承租者在合同期满后不想再继续租赁。抱着不放弃的心态,王雪飞多次与此前的承租者电话沟通,经常电话一打就是一个多小时……但最后承租者还是考虑到回报问题放弃了租赁。

养鸡、养鸭、种蔬菜、种花卉……一个个大棚利用方案被提出,又在论证中被否决。一筹莫展之际,王雪飞想到去山南市农业农村局找专业人士进行实地考察,对温室大棚土壤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后来,王雪飞又结合市场需求联系到了林周县菌种种植基地,经过可行性调研和收益分析,最终确定在空置的温室大棚里进行菌菇种植。

“乡村要发展、群众要增收,产业是关键,提升白那村产业基础势在必行。”王雪飞说,产业是乡村发展的生命线,更是乡村振兴的活水源头。菌菇种植走上正轨后,王雪飞又带领村干部、乡村振兴专干拓展新路子,学习养蜂技术并在全村推广,2022年底就获得了2万多元的集体收益。此外,王雪飞还带领群众发挥白那村土地资源优势,种植500亩青饲玉米,协调解决种植技术,粉碎、运输、销售等问题,为群众增收70余万元,为村集体增收3万余元。

在白那村,王雪飞是一刻也闲不下来。2021年5月,她开始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白那村扶贫光伏农场产权归属事宜,在她的不懈努力下,2022年底白那村收回光伏产权,为村集体增收45万元,并争取到每年固定光伏收益15万元,争取项目公益性岗位42个,走出了一条“黄金阳光、致富玉米、摇钱蜜蜂”的发展之路。

“既然入村了,就要把自己当成村里人,就要好好干。”王雪飞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了解到部分困难户长期把肉类食品挂在墙上保存,导致肉食变质,影响健康。王雪飞立即前往山南市为他们购置小冰柜;得知五保户和脱贫户的住房无法满足生存需求,她带领志愿者、联户长为五保户家中安装房顶布、地板革、有线电视,协助打扫家庭卫生;她还为西洛老人更换新毛毯、为拉珠老人买护腰和膏药、为吾金罗布老人安排住院……一桩桩、一件件,她始终将群众的事记在心间,落到实处。

“群众的事就是最大的事”。王雪飞立志做村民们记得住、信得过的“引路人”,走田头、进民居,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山南市恒华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因法人更换回款困难,一直拖欠白那村车队运输款和农民工工资,本着矛盾纠纷不上交、辖区平安不出事的原则,王雪飞多次走访与商砼站法人进行协调沟通,将几方人员约到一起耐心开展调解工作,最终帮助村民讨回工资12.3万元以及运输费370万元,及时保障了当地群众的权益。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村子逐渐“富起来”后,王雪飞开始琢磨怎么让它“美起来”,王雪飞先召集村两委商量对策,对随意排放的生活污水、村里坑坑洼洼的院落、萧条不堪的演出舞台等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又组织村两委、联户长因地制宜建立群众门前农田“三包”、公共区域联包、工作队包片交叉考核机制制度,实施黑红旗轮流奖罚,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有这样的生活环境,白那村的发展底气会更足。”王雪飞说干就干,组织党员、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了漂亮的舞台、文化广场、花池、菜园子……白那村的村庄环境一天天变好,村子的“颜值”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最终实现了由人居环境全县倒数第二到全县前十的飞跃。

驻村一任,造福一方。说起王雪飞,村民们和村两委都赞不绝口,“王书记的工作我们都看得见,无论是我们家里的小事,还是村里的决策,她都参与,为我们村里干了不少好事实事。”

2023年4月,王雪飞驻村已满2年,驻村工作结束后,本应返回原单位的她主动申请留下成为包村干部,和村两委继续为白那村的发展奋斗。“当我看到白那村日新月异的乡村风貌,其乐融融的家庭小院,硕果累累的丰收场景,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也更坚定我的初心,我将继续扎根乡村,以‘向下的力量’扎根群众,在实干中奋力生长,不断激起向上的青春力量。”王雪飞说。

西藏青年报

↑ TOP


按日期搜索
12 2022
 
 
 
 

西藏青年报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