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zqnb.cn/Content/weixinlogo.png
那曲的风,总是带着草原特有的凛冽与辽阔。掠过26岁的土登多吉的脸颊时,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气息,而是裹挟着岁月的回响与梦想
http://www.xzqnb.cn/m/content/2025-10/31/004376.html
《汉文版》 《藏文版》

第04版:青春

那曲青年土登多吉的“声影”之路

列车一路向前,爱心也在接力

等待处理…

那曲青年土登多吉的“声影”之路

本报记者 陈枭
2025年10月31日

那曲的风,总是带着草原特有的凛冽与辽阔。掠过26岁的土登多吉的脸颊时,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气息,而是裹挟着岁月的回响与梦想的温度。

这风,常让他忆起童年——在无垠的草原上,跟着阿爸阿妈放牧的时光。那时,他最大的乐趣是在温暖的帐篷里跟着阿妈一笔一划学写藏文,在璀璨的星空下听阿爸讲述那些关于草原与生命的古老故事。他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手持话筒,站在聚光灯下,成为家乡的“声音”与“形象”,将草原的故事,传向远方。

草原的童年是梦想种子发芽的地方

土登多吉的童年,是被牦牛的呼吸和草原的晨光共同勾勒的画卷。作为那曲牧民的孩子,他的起点与草原上大多数孩子并无二致——帐篷是流动的教室,牛羊是忠实的伙伴。而“走出草原”在那时更像是一个缥缈遥远的梦。

然而,命运的种子,往往就播撒在那些看似平常的瞬间。“小时候跟着阿爸去那曲市区,第一次看到电视台的转播车,觉得特别神奇,”他后来在采访中笑着回忆,眼里仍闪烁着当年草原孩童的好奇光芒,“当时就想,里面的人是怎么把草原的样子传送到别人家里的?”这份懵懂好奇,如同一颗被风携来的草籽,悄然落在他心田的沃土上,静待破土而出的时机。

拉萨求学,是童年梦想的延续

2018年,是土登多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收到拉萨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迈出了草原,踏上了更广阔的追梦舞台。从踏入大学校门起,他的生活就被“学习”与“兼职”紧密填满,节奏明快而充实。

每日,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彻底驱散拉萨清晨的寒意时,他已是教室里最早晨读的身影。汉语和藏语的课文在他口中交替响起,他既要巩固与生俱来的藏语优势,也得奋力弥补汉语基础的薄弱。课后,他的身影则穿梭在拉萨的大街小巷,化身为“藏文书法老师”。“一开始是在社区里教老人和孩子写藏文,后来有人知道我字写得好,找我定制书法作品。”他坦言,阿妈手把手传授的藏文书法技能,成了他在异乡“挣学费”的最坚实底气。

在这一笔一划间,流淌的不仅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深情坚守,更是一个年轻学子对生活、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靠着教授书法、承接一些小型主持活动所得的收入,他不仅承担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开销,每个月还能给家里寄去几百元钱。这笔钱虽不多,却足以让辛勤一生的阿爸阿妈眉头稍展,无需再为远行儿子的生计日夜忧心。

从广播站到电视台,离梦想更进一步

在繁忙的兼职之余,土登多吉从未忘记来到拉萨的初心。他深知,要实现“走进镜头”的梦想,仅凭一腔热情远远不够,必须练就出过硬的专业能力。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大一那年学校广播站招新,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那里成了他梦想起航的首个“练兵场”。从最初的紧张到忘词、声音青涩,到后来能够熟练运用汉藏双语流畅自信地播报新闻,他付出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努力。“那时候每天下课后就泡在广播站,对着麦克风反复练习,直到声音听起来自然、亲切。”他回忆道,为了练就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他将《新闻联播》作为最好的老师,一字一句地跟读、模仿,把容易读错的字词密密麻麻地记在一个小本子上,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反复诵读、记忆。

这份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汗水有了回报,他凭借日益出色的藏汉双语表达能力获得老师的认可,被推荐到西藏电视台担任外场主持人。当他第一次真正站在镜头前,面对无数观众时,内心涌起的并非紧张,而是一种奇异的平静与熟悉感。他仿佛又回到了草原星空下,只是这次,倾听故事的人更多了——“就像把草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很踏实。”他这样描述那奇妙的一刻。

从小舞台到大舞台,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2023年,土登多吉的人生轨迹再次向上延展。他通过专升本考试考入西藏民族大学。离“融媒体主持人”的梦想更近一步。他的才华与努力,早已被家乡的人们看在眼里。那曲市融媒体中心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聘他为“常用主持人”。自此,每当那曲有重要的文化活动,他都会提前从学校赶回去,担纲主持。

“印象最深的是2021年那曲的赛马节,我用汉藏双语主持,看到台下的牧民老乡们笑着鼓掌,特别有成就感。”提及那次经历,他的脸上依然洋溢着自豪与感动,“那一刻我明白,我的声音不只是自己的,更是家乡的。”

整个学生时代,土登多吉的努力与优秀,化作了一张张沉甸甸的证书:汉藏双语朗诵比赛的奖项、藏文书法比赛的荣誉、“自治区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但在所有荣誉中,最让他感到骄傲和心安的是能靠自己让父母过上好一点的生活。毕业前,他用自己多年来攒下的钱,为家里换上了新的家具,还特意带着一辈子未曾远离过草原的阿妈,去了一趟拉萨,做了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阿妈一辈子没离开过草原,第一次去拉萨的时候,拉着我的手说‘儿子长大了’,我当时就哭了。”这个在镜头前从容不迫的青年,在亲情面前,依然是最质朴、最柔软的孩子。

扎根家乡,用热爱传播那曲新声

2024年,24岁的土登多吉正式入职那曲市融媒体中心,从学生转变为一名真正的记者主持人。他终于实现了从“草原帐篷”到“融媒体中心”的梦想跨越。

入职之后,他毫不松懈,反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作为记者,他的足迹跑遍了那曲11个县,深入牧区,用笔和镜头真实记录牧民的新生活、草原的新变化;作为主持人,他继续运用娴熟的汉藏双语活跃在那曲文化旅游节、春节藏历新年晚会等各大重要活动的舞台上,让更多人领略那曲的壮美与独特;作为一位自觉的“文化传播者”,他依然坚持在社区教孩子们书写藏文书法,同时也积极拥抱新媒体,尝试拍摄短视频。

2025年,他与那曲市融媒体中心团队共同创作并由他亲自配音制作的短视频《我的66岁》,获得了西藏自治区网创短视频一等奖。

未来,还有更多蓝图

如今的土登多吉,每天早上仍习惯先看一眼窗外那片生他养他的草原,随后步入融媒体中心现代化的演播室,用藏汉双语为千家万户播报新闻;下班后,他会现身社区,耐心教导孩子们书写藏文书法,或者构思拍摄新的短视频,与网友们分享那曲的美食、美景与深邃的文化。

关于未来,他心中有更多蓝图:“我想做一档那曲传统文化的节目,把草原的故事、藏文的魅力讲给更多人听;想带更多的牧民老乡通过短视频增收,让那曲的特产走出西藏;还想在草原上建一个‘文化小站’,让更多的孩子能接触到新闻传播,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那曲的风,依旧在吹,年复一年。如今,风里不仅是草原的泥土与青草气息,更融入了土登多吉的声音——那是牧民孩子用努力与坚持改变命运的声音,是新时代青年用满腔热爱传播家乡文化的声音,更是坚定逐梦者用脚踏实地奔向未来的声音。从草原帐篷到融媒体中心,从“听故事的人”到“讲故事的人”,他用自身的行动与成长,有力地证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草原上的孩子,同样能够凭借自己的翅膀,飞向那片属于他的广阔无垠的天空。

西藏青年报

↑ TOP


按日期搜索
12 2022
 
 
 
 

西藏青年报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